比特幣·起源
比特幣·起源
比特幣 (Bitcoin) 誕生的背景是在2008年9月15日,以雷曼兄弟的爆煲為開端,金融危機在美國爆發並向全球火速蔓延,許多金融機構、銀行都受到衝擊,中心化金融結構引發多種問題。
雷曼破產之後,爲擺脫和轉嫁危機,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大量放水,大規模濫發美元,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美元持續疲弱,人民幣以及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貨幣持續升值。這些新興經濟體國家一方面要應對美國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另一方面要痛苦地承擔着熱錢流入套利、輸入性通脹、出口成本增加等美元持續貶值的負面效應。
同年的10月31日,一位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並自稱日裔美國人在「metzdowd.com」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比特幣: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首次將比特幣的概念帶給世人。
比特幣之設計是採用P2P(Peer-to-Peer)技術,意思是「點對點」,是無中心伺服器,每個用戶都具有同等能力而互相交換資訊的技術,對等網路的每個用戶端既是一個節點,也有伺服器〈server〉的功能,每枚比特幣的產生與消費,都會透過P2P分散是網路來查核紀錄,以避免偽造的功能。新的比特幣是由對等網路P2P的用戶端電腦,在完成特定數學問題計算之後生產出的。
就在傳統金融市場一片狼藉之際,不受政府所控制的數碼貨幣概念的比特幣獲得了密碼學愛好者的關注。再經歷了兩個多月時間,中本聰在2009年1月3日正式上線比特幣系統,區塊編號為0的的比特幣創世塊誕生了,在6天後,編號為1的區塊也跟著被產生,與編號0的區塊正式連接,區塊鏈也誕生在這個世上,並成功運行至今。
如果想收到更多財經資訊,請追蹤+01資訊網 Facebook專頁